【生物质检测范围】
包含物理性能、元素分析、组分分析、灰分分析、有机或无机物质检测以及重金属检测等多个方面。确保生物质燃料的质量和性能的同时,优化优化其应用效果和环境效益。以下是对生物质检测范围的详细分析:
1、物理性能检测
颗粒密度:测定生物质燃料颗粒的密度,影响储存和燃烧特性。
机械耐久性:评估生物质燃料在搬运过程中抗破碎的能力。
体积密度:指单位体积内生物质燃料的质量,影响燃烧效率。
2、元素分析检测
碳氢氮氧:基本的元素含量测定,影响燃烧特性和能量产出。
固定碳:测定生物质中固定碳的含量,与能量密度相关。
其他元素:包括氟、氯、二氧化硅等,这些元素含量会影响燃烧过程和环境排放。
3、组分分析检测
水分:测定生物质燃料中的水分含量,过高的水分会降低发热量。
蛋白质:测定生物质中的蛋白质含量,用于评估其营养价值。
脂肪:测定脂肪含量,影响生物质的燃烧特性和能量产出。
4、灰分分析检测
灰熔融性:测定灰分熔化的软化温度、初始变形温度和流变温度,影响燃烧过程。
灰渣:分析灰渣的成分和特性,对燃烧设备有重要影响。
挥发物:测定生物质中易挥发的成分,影响燃烧特性。
绝干物质:测定去除水分后的纯净物质含量,反映生物质的纯度。
5、重金属检测
总砷汞铅:测定重金属含量,确保生物质燃料符合环保标准。
6、其他特殊检测
核酸糖类小分子标志物:在医学领域,生物质谱技术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小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大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分析方法。
微生物鉴定药物分析:生物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和药物分析中也有广泛应用,如细菌的肽模式鉴别和治疗药物监测。
【煤中砷、硒测定的试验步骤之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
砷标准系列溶液:取6个100mL容量瓶,分别加入砷标准工作溶液(3.2.12)0 mL、1 mL、2 mL、3 mL、4 mL、5mL,然后各加入20mL硫脲-抗坏血酸溶液和5mL盐酸,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静置1h。
硒标准系列溶液:取6个100mL烧杯,分别加入硒标准工作溶液(3.2.15)0 mL,1 mL、2 mL、3 mL、4 mL、5mL,然后分别加入5mL、4 mL、3 mL、2 mL、1mL、0mL水,再加入5mL盐酸,混匀,盖上表面皿,放至电热板上于60℃~90℃下加热1h,冷却,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煤炭不仅是工农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燃料,而且还是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的重要原料。煤炭各种煤质参数的检测是其综合利用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煤炭的用途和综合利用价值将会越来越大,促使人类更进一步认识煤、改造煤和合理利用煤。检验检测的准确性、精密度、时效性以及公正性已受到社会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智能化系统方向的研发和推广亟待实现。我国煤炭质量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技术与设备引进、再与飞速发展及生产技术实现同步3个历史阶段。
1990年,承担“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国标准煤样库”及“商品煤采(制)样机械及其标准化”项目,建立了中国标准煤样库,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标准煤样库的国家之一,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研究和利用均有着其重要的意义。1992年~1993年,成功研制出全水分(微波干燥)自动测定仪、CLS-1型全自动测硫仪、CHL-1型碳氢测定仪、IBC-1型甲苯萃取仪、SJ1型高温水解测硫仪、ZD-1型多功能滴定仪、GDG-1型葛金干馏仪、GBX-1型坩埚膨胀序数测定仪和全自动碳氢仪等煤质分析仪器,为煤炭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提升了我国煤质仪器自动化水平。1997年~2000年,开展了褐煤挥发分、相对密度、腐植酸、甲苯可溶提取物产率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研究,主持制定了ISO5071-1:1997、ISO5072:1997、ISO5073:1999、ISO975:2000
自1780年初步认识煤质学以来到煤岩学建立,煤化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煤的分类、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煤的组成和岩相显微组分等内容。1954年成立的唐山煤炭研究所(1955年迁京且1957年成立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质分析操作规程组,即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分析实验室(现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前身,为我国首个从事煤炭试验方法研究机构。次年制定了批共4项全国统一的煤炭采样分析操作规程[1],以下汇总煤科总院煤炭实验室(国家煤检中心)几十年来的工作历程及所取得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