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港水煤浆检测报告怎么看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质量分级标准中的分类指标】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质量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全水分、灰分、堆积密度、机械耐久性和发热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共同决定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质量和性能,从而影响其应用效果和环境效益。下面对这些分类指标进行详细分析:
1、全水分:是指生物质成型燃料中所有水分的含量,包括表面水和内在水。
测定方法:采用NY/T 1881.2-2010《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全水分》进行测定。
影响:水分含量对燃料的燃烧效率和发热量有直接影响。过高的水分会降低发热量,增加烟气排放。
2、灰分:是生物质成型燃料完全燃烧后残留的无机物质。
测定方法:依据NY/T 1881.5-2010《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试验方法 第5部分:灰分》进行测定。
影响:高灰分含量会影响燃料的热值和燃烧特性,可能导致积灰和结渣问题。
3、堆积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的质量。
测定方法:使用NY/T 1881.6-2010《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试验方法 第6部分:堆积密度》进行测量。
影响:堆积密度影响储存和运输的便利性,以及燃料的燃烧稳定性。
3、机械耐久性:表示生物质成型燃料在搬运和使用过程中抗破碎的能力。
测定方法:根据NY/T 1881.8-2010《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试验方法 第8部分:机械耐久性》进行测试。
影响:高机械耐久性确保燃料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减少粉尘和碎屑的产生。
4、发热量:指单位质量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
测定方法:按照GB/T 30727-2014《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影响:发热量是评价燃料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燃烧效率和能源产出。
2003年~2004年,为适应机械化采制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展了煤炭机械化采制样方法的研究,制定了煤炭机械化采样3项国家标准,为规范机械化采样程序和采样系统的设计、制造及性能检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06年~2010年,承担了国家标准化公益性研究课题“固体生物质燃料检验方法的研究”,完成了包括固体生物质燃料的样品制备、全水分测定、工业分析测定、全硫测定、发热量测定、碳氢测定、氮测定、氯测定、灰成分测定和灰熔融性测定等测定方法的研究,并制定出相应10项目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固体生物质燃料制备与检验方法的空白。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煤炭分析技术将及时跟踪领域动态,研究和建立新的准确自动化试验方法,开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煤炭特性测量方法;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提升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缩短分析时间,完善仪器的自动化程度。
纵观我国煤质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诚然我国煤炭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拥有了一批自主研发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但目前在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检测技术和仪器的应用上仍有待发展,在线分析技术有待进一步加强,研发力量有待进一步投入如将热重分析等方法应用到煤炭参数检测,开展煤种适应性实验以及煤炭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性研究。
【生物质监测范围】
生物学起源的物质,不包括埋在地下的形式和转化成的化石;
木质生物质包含:树、矮树丛、灌木;
草本生物质包含:非木质茎杆、季节性生长植物;
果实生物质:植物中含有种子那部分(如:坚果、橄榄);
固体生物质燃料:由生物质直接或间接生产的固体燃料;
生物质燃料掺合物:不同生物质燃料被人为掺合而形成的生物质燃料()如:稻草、能源草与木头掺合、干燥的生物浆与树皮掺合)
我国煤炭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检测方法、标准体系以及标准物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详述了我国在煤炭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研制的一系列具有水平的方法标准等技术成就,并对未来该领域的技术动态进行展望。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煤炭质量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经历了从无到有、技术与设备引进、再与飞速发展及生产技术实现同步3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成套煤炭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符合科技的强国战略发展要求,对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煤炭被誉为"黑的金子",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之一,煤炭的供应关系到我国工业乃至各省份、各行业的发展与稳定。近年来,煤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煤炭管理工作稳定有序进行,煤炭企业愈发重视煤炭检测管理。煤炭检测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作为煤炭质量的依据。